规避常见风险点,留抵退税更合规
2022-07-11
大企业涉及的留抵退税金额往往较大,如果出现问题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税务风险,还可能影响企业形象。笔者结合近期审核留抵退税申请工作的实际情况,梳理出大企业在适用留抵退税政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常见问题,供企业对照参考。
——行业划分问题。大型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广,可能出现税务登记的行业类型与实际经营有差别的情况。企业在适用留抵退税政策时,如果简单根据税务登记信息判断其所属行业类型,是否满足政策适用条件,可能出现政策适用不准确的问题。根据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》(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21号),留抵退税遵循以主要经济活动确定行业归属的原则,以纳税人上一会计年度从事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》对应业务增值税销售额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比重最高的行业确定。笔者建议企业,结合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》和收入情况判断行业类型,进而确认企业是否属于可申请留抵退税的行业。对于留抵税额较大的企业,可在自行对照行业归类计算比例的基础上,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反映情况,按照判断流程重新划分行业类型。
——划型标准问题。根据《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》(工信部联企业〔2011〕300号),划分中小微企业的标准主要依据企业从业人员、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指标。但是,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》(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,以下简称“14号公告”)明确,中小微企业划型仅按照《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》的营业收入指标、资产总额指标确定即可,从业人员不作为划型指标。实务中,部分企业忽视了这一细微差别,结合从业人员标准确定其中小微企业的身份,导致留抵退税申请有误。笔者建议企业在确定划型标准时关注政策差异,准确确认营业收入,严格按照税收政策标准执行。
——信用等级问题。根据14号公告,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,是企业申请留抵退税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。大型企业通常纳税信用等级较高,但是下属成员公司可能因税务管理不合规等问题,导致其没有被评为A级或B级纳税人。对此,笔者建议企业主动纠正纳税失信行为,合规做好税务管理,争取取得更高的纳税信用等级。同时,对于符合申请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,及时根据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》(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7号),申请信用修复,适用留抵退税政策。
——抵扣凭证合规问题。根据《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》,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项目齐全,与实际交易相符。如果企业取得了填写不规范的发票,可能出现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的问题。此外,为他人、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,或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,都可能被定性为虚开发票。对不符合要求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购买方有权拒收。基于此,笔者建议企业在申请退税前,对照政策规定认真审核抵扣凭证,如果在业务真实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可以要求上游企业重新开具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用于抵扣进项税额。如果因行业共性问题无法取得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,可与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充分沟通,在现行税法框架下确定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——留抵数据准确性问题。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产生,通常是因为当期进项税额大于当期销项税额。因此,进项税额、销项税额的准确性,会影响留抵税额的计算。在销项税额方面,企业需要关注收入核算的完整、及时和准确。比如视同销售行为、价外费用是否申报纳税,一般计税与简易计税划分以及对应适用税目、税率是否准确等。在进项税额方面,企业需注意扣税凭证是否合规,是否属于可抵扣的范围,应做转出的进项税额是否如数转出等问题。比如,企业购进货物、劳务、服务、无形资产用于免税项目或用于集体福利、个人消费等情况时,对应的进项税额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,应当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。
对此,笔者建议企业做好进项税额管理、销项税额确认,自留抵税额产生的初始月份开始,逐月确认进项税额、销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,从而确认可退还税款。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企业当年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或进项税额,与往年相比发生大幅变化,尤其是出现销项税额大幅减少且进项税额大幅增加的情况,应该结合业务实际找出变化原因,进一步核实业务的真实性、发票的合规性,以免出现少计销项多计进项的问题,影响企业合规享受留抵退税优惠。
——多退税款问题。如果企业在已经取得退税款后,发现因政策理解、计算有误等问题出现多退税款情况,建议企业及时与主管税务机关联系,退还收到的多退税款,并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,做好相应的进项税额、销项税额的计算管理工作。
(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局局长)